close

雖然稱不上壯遊,這段旅程對我來說,是前所未有的長旅。前後21天的時間,從關西進,體驗京都祇園祭後,轉往奈良然後短暫停留大阪,直接飛往北海道,最後再從東京離開。



去年跑了兩次京都一次東京,旅伴同樣是第三次前往京都的半熟旅人,那些曾經嚮往的景色已經見過,短期之內不想再和清水金閣寺這些熱門景點有所瓜葛;這麼說倒也沒有什麼自命清高的意味,畢竟祗園祭也是吸引成千上萬遊客造訪的年度盛事,在高級飯店頂樓的咖啡店前喝著康寶藍往下俯瞰祭典人潮笑著説:「哼哼,愚蠢的人類呀」很遺憾我並沒有這種氣勢。事實上我們也不是什麼深入探訪民俗文化,研究鐵礦與民族遷徙有何關聯的奇怪教授。我們就是很普通的,某種程度上仍舊點到為止的那種遊客,只是拿掉一些景點行程,藉以換取一些呼吸的空間,可以鑽進巷弄中,看更多不同的面貌,再自以為更接近日本的「生活」一點點。

 



就算日文程度差到讓中國留學生店員忍不住開口說起中文,畢竟日本是我半個心靈的原鄉呢。「回」日本的說法未免太做作,總之這次戰線拉長了,盤纏可不是源源不絶,也不能向把拔要錢,精省預算絕對是第一要務,啊啊我能貫徹到最後嗎?

 

抱著這樣的不安,我們從關西空港搭上了HARUKA,抵達了京都。716日正是宵山前祭,準備迎接隔日盛大的山鉾巡行,整個街道瀰漫著興奮與鼓動的氣氛。八坂神社周邊充滿了小販,就像是夜市一樣。這個晚上,所有的山鉾散布在街上供大家近距離觀賞,宛如行動美術館般。山鉾的典故極多數都和中國民間故事有關。當然我沒有花錢登上去,也不想在第一天就買山車粽子(放在玄關趨吉避凶的擺飾物)這種占空間的東西,一把稻草賣那麼貴,我可以去小北百貨買十隻竹掃把來改造(什麼歐巴桑心態)…

 

滿坑滿谷的人潮,穿著浴衣,吃著還好的攤販食物(不外乎牛肉串,大阪燒,炒麵…)一些年輕人喝醉了在街上喧鬧,啃著日本傳統的色素糖漿刨冰,在鴨川河岸上排排坐著乘涼,橋上有彈著三味線的帥氣街頭藝人。到訪前以為是個靜謐的古城,其實也有著狂野的一面。

 

興奮期待著某個特殊日子的來臨,就好像兒時期待建醮大典和中元普渡。如今天天有夜市可逛的我們,好像漸漸失去了一些什麼。

 

或許那就是凝聚起人們,稱為信仰和文化的東西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曾威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